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6-25 18:43 点击次数:186
诸子百家是文圣拳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础
摘录《文圣拳武学与诸子百家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与灿烂的时期,学术风气活跃,人才辈出,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群星闪烁,思想浩瀚,百家争鸣的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成就,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武脉洋溢着悠远上古传说中的神话色彩,积淀着夏商以来浑厚坚实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崇文尚武的民族性格、文化和精神。武术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文化遗产,在诸子百家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武术文化基础,对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文化和性格的形成均产生重大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归纳而言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大多亦或都渊源于道家,但它们都是在追求“道”思想。道家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道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读子卮言》:“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士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下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重要成就,以老子、孔子、墨子三大哲学体系为代表,各个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管子、荀子、尸子、鬼谷子、晏子、列子、韩非子、李悝、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邓析、扁鹊等,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士”阶层的群体代表,传承与发展了西周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高峰。他们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如同灿烂的群星在华夏的天幕上放射出千年不息的智慧之光,他们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思想空前活跃、最为繁荣辉煌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千秋万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成为中华文化思想根基之所在。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各有所长,取其精华,相互融合,明辨是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展开剩余94%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母体,它融汇了以易学为代表的自然宇宙观、方法论,以阴阳五行八卦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伦理学,以及墨家的“非攻”“兼爱”思想,兵家的谋略智慧,中医学的辩证法,“士”的精神等思想文化,这也基本构成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背景和知识基础。文圣拳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备的文化、哲学、人文、智慧、宗教与生命科学等相融合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升华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形成了鲜明的武术特色文化。《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一部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揭示了宇宙运行规律与隐藏在自然界中和谐发展的内在奥秘。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所有学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经》影响,成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源泉。《易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力。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与对易道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发扬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尚武之风浓烈的时期,也是一个孕育强者的时代,崇尚健硕阳刚之美,追求崇武尚义精神,提倡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士”文化,是中国人的血气最为充沛、气质最为阳刚的时代,也是热血男儿心向往之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贵族“六艺”教育中“射”“御”“礼”等都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寓意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家和儒家都强调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这种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蕴含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哲学思想智慧的鲜明代表。《易经》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以《易经》阴阳学说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构建起文圣拳武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础。文圣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对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圣拳是一门天地大道,圣贤大道,也是一门追求圣贤之道的学问,它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中华武学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文化融汇融合之学,其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先秦诸子是文圣拳修炼者践行的典范,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化是文圣拳武学文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源泉。
(一)道、儒、墨、杨、庄、阴阳家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私学盛行、学术自由和“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交相辉映,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争辩,代表各个阶级和不同政治力量的学派都对宇宙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国方略,在思想文化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诸子百家的思想,几乎都是发源于这一时期,整个文化领域表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这不仅在先前以及后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极为罕见,而且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巅峰时期。春秋末期中国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主要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奠定了中华哲学思想文化和精神。诸子百家道家(杨朱、庄子也属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医家、杂家,以及“术数”、“方技”等都对文圣拳武学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功夫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化民,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等。文圣拳是中国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功夫,属于内家拳术,修道修炼成圣成仙、求长生术是其重要的文化特点之一。道家起源最早源于黄老之学,以春秋末年老子有关“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用“道”阐述世间万物的本质和变化。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老子将“道”概括为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最高哲学概念,构建了以“道”为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生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动之为分,静之为合,周而复始,阴阳互补,相济相克,永不停息,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帛书版《老子》:“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阐明了“有”与“无”的先后问题,奠定了有由无而生,无为有的根本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道家是诸子百家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着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以及对哲学、文化、宗教、科技、军事、艺术等等都影响深远。《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周易》中“太极即一”“阴阳交合”“变与不变”等哲学思想转化为以柔克刚、顺势而为、整体合一、中正和谐、化发一体等武学理论文化,这些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哲学思想内涵,是其武术运动理论的重要基础。
文圣拳尊“道”而贵“德”,是道家功夫在中华武术中的重要代表。《周易·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最根本的东西,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方为武学正道。
文圣拳“术”“道”合二为一,具有五大特点,即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这些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思想。据传成书于战国时的《黄帝阴符经》,在理论上涉及养生要旨、气功、阴阳五行、八卦、兵法、天文历法等方面内容,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等;它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从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行五行相生相克之术,唐朝的李荃指出∶"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这些思想理论对文圣拳武学发展影响巨大,是也其重要理论内涵,被历代文圣拳修炼家所尊崇和重视。《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承乾坤之正气,立天地之威仪,历代文圣拳古圣先贤、宗师与修炼成就者,胸怀宇宙天地,修道家阴阳大法,五行遁甲之术,修炼九宫八卦阵法,趋吉避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并将之用于军事斗争艺术与实战技击,胜敌于无形之中。文圣拳是中华武学中“武道融合”“武兵融合”“武医融合”“武德合一”的代表性拳种。
诸子百家道、儒、墨、杨、庄、阴阳家文化中,对中国武术理论建设起重要影响的主要体现在道家。文圣拳文化中崇拜自然之太阳,崇尚光明,其失传的武林秘笈是一部“太阳真经”,也称“无字天书”,它尊重天道自然,以自然为师,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道家的“道气论”与辩证法是文圣拳武术文化的重要思想。“道”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最高追求,道家的思想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精髓。文圣拳以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八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独具特色。“八道”内涵阐述:“天道,地道,人道”(《试析文圣拳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文圣拳武学三部曲》之三);“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2014年10月《中华武术会刊》杂志刊登,2014年第10、11期《武魂》杂志连载)、(《文圣拳》第二部武学研究系列丛书之23—101页)。文圣拳之“八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深奥精微,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八方;道通天地,神秘玄妙;天地之性,文武之道;道法自然,德配日月;一张一驰,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八道合一,九宫归一;天地大道,万法归宗。文圣拳“八道”文化得天地造化之机,具旋转乾坤之能,通阴阳变化之妙,一通百通,得一道而通万道,通一道而扬天下。
文圣拳武学思想,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道,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它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充分激发人体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与实战技击成效。几百年来,它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由于文圣拳独特的功法修炼体系和修持方法,使修炼者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故人们又称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儒家是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由孔子创立,再由孟子、曾子、荀子等人加以发挥。儒家文化是由先秦殡葬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儒是先秦殡葬业的代称。儒家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社会的思想文化主流,它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追求性本善,讲仁义,礼,中庸,重视文武教育与道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关系,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道德,主张教化和仁政,提倡“以和为贵”“中庸”“过犹不及”等思想,这对中华武术文化道德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着深刻影响。孔子是一位积极推行文武兼备之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提倡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重视学生具有武勇技艺素质和勇敢精神的培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使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开始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巨大,给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哲学的方式来说,任何一种文化与学说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
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局限性与不足将会被历史所摈弃。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文圣拳就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拳种之一。
文圣拳发源于孔孟之乡济宁地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对武德礼仪与行为规范及修身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儒家核心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都对文圣拳武德规范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圣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中庸”为内核的伦理道德思想,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讲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正义、热爱和平等美德。文圣拳也是君子之道,它以道为纲,以德为目,以修身为本,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即通过修身修德,得到“道”源源不断的能量,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文圣拳的“五戒”,“脚不踏是非之地,眼不观花红柳绿,手不取不义之财,口不传他人是非,耳不听闲言碎语”,就受《论语》卷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影响。以及深受《道德经》第十二章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文化影响。后世文圣拳修炼者遵循“不惹事,不生事,自然无事”的信条,并将之作为修炼武学的要求与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文圣拳门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二、尚武崇德,尊师重道;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四、忠孝仁义,团结友爱;五、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六、光明磊落,自强不息。七、仪表端庄,谦虚谨慎;八、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九、严守门规,厚德载物; 十、持戒修行;永振武业。文圣拳九不准:一、不准欺师灭祖,二、不准不忠不孝,三、不准惹是生非,四、不准称王称霸,五、不准无礼忘义,六、不准调戏妇女,七、不准仗势欺人,八、不准妄自尊大,九、不准逞勇斗狠。这些门训与规范,强调文圣拳一脉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尊师重道,传承先天大道,对有目无师长或道德不良者,师训之改过,必要时予以清理门户,以消后患。戒忘师忘本,强调武德是安身立命之本,习武之人,不管习多少拳种,武功多么高强,声誉多么远扬,切莫忘师忘本、不尊师长。
武术礼仪是武德的表现形式,它是在两千多年前周王朝贵族所习“六艺”与在儒家文化氛围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武术礼仪的形式很多,特别是“抱拳礼”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礼教思想。传统武德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拳种派别有不同的要求,但均会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如重视血缘关系,尊师重道,谦虚好学,遵守礼仪,尊老爱幼,以及提倡习武者以修身养性为宗旨,树立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民族气节和以武济世、扶危救困的爱国精神等。在华夏文明史中,道德与人类生活共始终,广泛渗透于生活各个领域,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维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武之大者在于德,有大德方能成大器。唯才唯德,能服于人,以道御术,内圣外王。文圣拳崇武慕德,修炼文圣拳要先学做好人,习武以先修德为要,存敬畏天理之心,以谦恭的态度向古圣先贤学习,以清净之心悟天道之奥秘,以圣贤之心悟拳法之道。文圣拳的礼仪道德、技术风格、养生理论及发展观中都充分体现着儒家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文圣拳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的拳种,过去也称“儒门”和“圣门拳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传播儒家思想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墨家是战国时期与儒家争锋相对的学派,在当时都是一时之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学的影响曾一度超越孔学。墨家是在先秦祭祀业发展而来,《汉书·艺文志》载:“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出于“掌管太庙或王祝之官”。《孟子·滕文公》:“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见墨家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墨子早年师从于儒者,发现孔门儒学礼教弊端后,弃儒创墨,墨学大多数主张与儒家对立。据《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门徒众多,它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墨家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维护公理与道义,提倡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平等互爱,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主张非攻救守,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以“非攻”争取天下和平。倡导“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表现出主持正义、追求和平,以及平等、侠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这些都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墨者崇尚武力,轻生死、重承诺,英勇无畏,精忠报国,这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墨子之门多勇士”(陆贾《新语·思务》)墨家重视俭朴,以身作则,亲身践履,严于律己,吃苦耐劳,踏实能干,舍己为人,均为武艺高强、慷慨侠义之士,践行墨家思想舍生取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倡导“尚贤”“节用”,崇尚贤能,尊重人才,倡导勤俭朴素的生活。墨家崇尚科学,提倡爱无差别,行业不分贵贱,富有实践精神,是“实学”强国之道。
中国武术发展继承了墨家的思想和文化,以 “墨子”、“庄子”为代表的 “侠客” 与“江湖”文化,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对现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墨家思想成就了当时的侠士精神,对中国几千年来任侠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质,对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荆轲》:千古墨侠名荆轲,盖聂句践识不多;士为知己身先死,击筑悲歌易水别;纵有三千壮甲士,五步之内唯有我;击而不刺为兼爱,从此天下一中国[卢飞宏]。墨子的“兼爱”思想和侠士的重诺守信、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救危扶困、施恩不图报、不恃强凌弱等侠义精神,焕发着社会正义感的思想光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武术道德思想所崇尚和倡导的,对中国武术德行思想的形成及武术技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墨家有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实践性,对后世武术团体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墨家曾是战国时期的影响力最大的学派,但是到了战国后期逐渐势微;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以及在政治和社会环境上发生变化,墨家在西汉之后走向衰微,逐渐由“显学”变为“绝学”。但其坚守理想、言行一致、不为私利所动的人格节操,见义勇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却流传于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表现。墨子通过亲身实践为墨学在先秦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体系中奠定下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博爱、平等、非攻等思想,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思想文化光辉,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仍然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传承武术发展需要重视墨家思想,墨家文化为文圣拳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文圣拳是中国武士文化的杰出代表,继承了先秦武士的精神和文化,遵循智信仁义,崇尚任侠精神;墨学历史文化积淀对文圣拳性格、气质和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武士颂》(即:华夏民族武士风,逐鹿天下逞英雄;勇武忠信行大道,舍生忘死为苍生。 恪守天理第一要,文武相济显神能;不畏强暴匡正义,仁者无敌万古名([卢飞宏])与《国士之风》(即:慷慨悲歌国士风,千年沧桑万古名;铁骨豪侠担道义,重义轻生华夏兴;英雄自古多磨砺,心怀寰宇悯苍生;三教一体圣贤出,混沌乾坤大道明([卢飞宏])比较全面地诠释了文圣拳武士文化的精神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以道家为本,而诸子百家大多都渊源于道家。如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法家的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源于道家,韩非子的老师是儒家,“阴阳家”也实质属于道家支派。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借鉴了《老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富有深刻的哲学理论构想,学问被称为“阴阳说”。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思想在战国时与道家、方仙道思想融合形成黄老学派,后来道家也吸收了它的部分内容。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沃土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文化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易经》是阴阳家思想理论基石,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它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相通相同。“五行”是中国文化基本架构,最早出于《尚书·洪范》,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观,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五行学说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无论道家、墨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都精通“五行”,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在历史观上,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中国历史上各王朝以金、木、水、火、土“五德”传承,这也是华夏正统观的重要内容。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与统一整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圣拳整体观和功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道家、阴阳家及兵家对中国武术文化影响有一段著名的“越女论剑”论述,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地论述剑术原理的武学著作。
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是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学术流派,由谋圣鬼谷子创立,《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战国者,纵横之世也。”“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朝秦暮楚,翻云覆雨,但不乏仁义之辈。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乃仿生导引养性、涵养志意之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符为隐秘的符言,深奥神秘,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散势法鸳鸟”、“分威法伏熊”、“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龟”,“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这些都对文圣拳文功修炼和修道养德、调神调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鬼谷子兵法与“本经阴符七术”对文圣拳武学文化“文道”“武道”“兵道”“医道”等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是阴阳兵法的重要内容。《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兵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同为“阴符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各有侧重和所长,均为历史文圣拳修炼者所推崇和重视。
“士”是指中国古代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属于底层贵族,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蜕变成文士,他们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尚操守,重然诺,抗强权,守气节,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情操和道德风范。“士”是华夏文化真正的承载者、继承者和弘道者,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拥有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不屈的脊梁,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有风骨,有精神的,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具仁爱之心,奋勇争先,不畏强权,舍生取义,勇于担当,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侠肝情怀。“士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最为崇高与最为宝贵的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它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士”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它的精神是勇气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骨髓和宝贵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古代文明几千年不断绝,就是因为在各种危难关头都还有这些“士”的存在,他们顶天立地,奉道而行,践而实之,虽九死而尤未悔者,或重然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和精神。华夏文明的本来面目就是崇文尚武“士”的精神,弘扬“士”的精神和文化,对于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士”的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圣拳武术思想文化的精神追求。诸子百家“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对文圣拳武学文化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历史上众多文圣拳弟子和习练者在八卦教和义和拳旗帜号召下,在反清斗争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中前赴后继,虽屡遭清政府残酷镇压和迫害,但其斗争从未停止过。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文圣拳弟子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涌现出一批惊天地、泣鬼神、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如1938年,江苏省丰县师寨镇魏堂村魏承知、魏承相等一批文圣拳弟子投身革命运动,为掩护被日军包围的丰县县委在欢口镇刘桥村召开抗战工作会议的干部,魏承知带领突出队主动引开敌人,最后魏成知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英勇不屈,壮烈牺牲。丰县文圣拳弟子参加革命是文圣拳门的一个缩影,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文圣拳实步架传承人山东省郓城县张营镇二十里铺侯先全(1917—1989),文圣拳活步架传承人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宋如一(1916—1991),都自幼习家传五步架功夫,早年身怀报国之心参军救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事业作出了贡献。向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牺牲和贡献的文圣拳先辈和英雄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文圣拳武脉滋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将之成为优良的民族文化“基因”,永远发扬传承下去。
(二)“术数”、“方技”、医、“兵书”《三略》的影响
“术数”、“方技”、医、“兵书”《三略》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它们的某些思想和理论也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有的将之归为所谓“九流十家”之说。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亦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唐代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文圣拳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是河图洛书,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此哲理根基之上,使文圣拳成为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河洛文化”、“中医、中药学”、“气功导引术”“兵法战阵学”等传统文化之集大成,形成一门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综合性学科。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它是由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语出《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巫文化是华夏原始宗教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影响了阴阳观、老庄思想,以及包含了哲学、中医、宗教、科技、文化、艺术等,对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与古代先人祭祀、自然崇拜、原始宗教、天文星象,以及与龙的王权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易·乾》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疏》云:“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渗透政治生活领域,把祭祀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在巫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巫文化才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巫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圣拳内修易学、文道、丹道,外修武学、兵道、医道等术,它的功法体系以及思想和文化与古代“河络”、“术数”“方术”“医术”、“兵术”有着渊源的联系。
方技是研究“天道”的学问,指古时关于治道的方法。《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朝道学家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方技”一词,《辞源》:古代指医、卜、星、相之术。亦作“方伎”。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是以医学为基础,通过医药学、养生学、修炼求仙等有关生命科学技术知识与巫术知识内容,使人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的目的。包括方士、房中、神仙等,同时他是古代帝王的一种官职。《汉书·艺文志》所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天文”等“生生之具”的有关知识内容,与数术之天文、历法、五行,以及蓍龟中的“阴阳、五行、天文”等有关内容相融合。诸子百家之医家,也被称为方技家,代表人物岐伯、扁鹊等。方技家注重医学理论研究,包括后世医学和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则多归入道家。古代方士对科学、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巫术医学是远古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中医学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祝由术属于中医学中道医范畴,讲法、易、符、咒术。“巫”“医”同出而异名。《黄帝内经》:“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传统武术与中医学文化有着共同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医与武术密切相关,它们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养生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古典中医理论是文圣拳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本。文圣拳以《易经》、《老子》等古典哲学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医、气功为指导,武医结合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武术流派,它运动形式独特,对于健身养生、防病治病、益寿延年都有着神奇功效。特别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对文圣拳武术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接脏腑、连接内外器官的通路,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别》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柩·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物恒生谓之易,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凭生生之具,培生生之气,谋天人合德,收生生之效。文圣拳按照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配合功夫修炼,要求以一日十二时辰、十二地支、十二脏腑气血运行子午流注相配合行功。按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配合心肝脾肺肾,头肩肘胯膝内外五行的运动及呼吸迎随之道,调动人体内气血运行符合身体的自然规律,并且培育人体元气,强化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阴阳平衡,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与哲学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轨迹,对中华民族武术精神的形成和国民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文圣拳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圣拳融汇了易学、哲学、兵学、医学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使之独具风格和特点,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哲学是文圣拳思想文化的源泉。
兵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此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军事家,如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司马法》等,这些军事著作是古代战争和治兵的总结,其中的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对人类军事文化的重要贡献,受到世界军事学界的推崇。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兵书。《孙子兵法》之《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虚实篇》:“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兵无常形,水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等众多军事思想,都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备受世人推崇,其避实击虚;制人而不制于人;先胜而后求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正合,以奇胜;识众寡之用者胜等对武学理论与技击技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战国时期孙膑继承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提倡“事备而后动”。《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司马法·仁本》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也为后世留下深刻的警示。诸子兵法与武术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武术技击原理和军事战略、战术息息相通,堪称珠联璧合,一脉相承,都蕴含着中华民族高超深邃的兵学智慧与谋略。武术与兵家具有水乳交融的关系,深有相通之处,都是对抗交战之法。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武术技击之术上,同时军事战争又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但这种渗透与促进更多地则是反映在战略战术与谋略智慧等基本理论上。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从春秋一百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春秋五霸,即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到战国初期剩二十几个国家,再到战国中期只剩下主要七个大国,即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此时期战争频繁,使争霸与兼并统一战争成为诸各侯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也促进了兵家文化的发展。先秦诸子“无子不言兵”,突显兵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三略》亦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是一部糅合诸子百家思想而论战略的兵书,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诠释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道理。《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思想,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 ,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兵学与武学必读之书。“武经七书”指:《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被誉为纵横家的鼻祖和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兵武同本同源,武术小可强身健体,大则强国强种保家安邦,与军事武术都是攻防格斗技击技术,二相互融会,相互促进,战争使得武术转化军事应用。文圣拳武学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是兵家文化,也是它武学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诸子兵法及后世历代兵法战略都是文圣拳武学的丰富理论滋养。离开了兵学文化,文圣拳就会失去其功夫内在精神和灵魂。兵学文化是文圣拳思想文化的核心灵魂,而先秦诸子百家兵学思想文化是其重要文化内涵之一。不通兵法,很难悟道文圣拳。“无兵不成武”,兵学在文圣拳武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百年来,历代文圣拳传承人和众多习练者都孜孜不倦地从《四书五经》、兵学、中医学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文武兼备,并将兵学文化作为文圣拳功夫修炼的重要内容,将道行的参悟融进自己的武术之中,他们都是古代阴阳兵法的忠实修持者。他们认真研习兵学文化,用之于战阵实践,并将之作为重要思想文化和传统代代传承下来。
文圣拳是冷兵器时代马上征战与排兵布阵的功夫,是战场杀敌之术,其拳法精髓在于其原始的搏杀性,亦为兵法战阵之学。它的拳法特点和文化无不凝聚着古老军事斗争的哲学和智慧,具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功,阴阳五行变化莫测,八卦奇门威力无穷,似有神灵相助;它的精华在于利用文武阴阳功法,在古代沙场征战中,排兵布阵,对阵厮杀,神鬼莫测,胜敌于无形,立于不败之地。文圣拳阴阳兵法修炼深受“术数”“方技”等玄学文化影响,在文场和武场中均得到充分地体现,文武合场缺一不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一阴一阳包万象,一升一降,一上一下,无极而太极。习练文圣拳要深悟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奇门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一招一式,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张一弛,都体现着天地阴阳五行大道之奥妙。诗曰:有阴有阳有变化,有高有低分上下,攻中有守守亦攻,以柔克刚软欺硬,不开不躲粘挤打,神仙难躲圣拳法。文圣拳一代宗师宋如一书写的墨宝“人和堂文圣拳”“我今练的离卦拳,天元地元共人元。”是对文圣拳功夫内涵的生动写照。文圣拳文功是高深的道家修炼内丹功夫,内含身、语、意、印、咒法修持方法,只有登堂入室者方能探其要,具天罡正义之气、天地造化之机,有神奇的健身强身和养生长寿价值。经书曰:“这部功本来是护身之宝”,“分九宫和八卦四偏四正,分支干和门派一齐度人”,“一气功贯通了见性明心”、“怀抱着阴阳鱼动海搬山”,“万样宝全在你诚心炼丹”,“文不成武不就总是枉然”等。
(三)“杂家”文化对文圣拳武学的影响
杂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它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汉书·艺文志》承袭刘歆《七略》收录于“诸子略”里的“九流十家”之中。杂家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思想文化并非对诸子百家进行简单地杂糅,而是贯之以“王治”、“国体”,成为总结学术的会通之学。当时各家各派多持门户之见,“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荀子·解蔽》)。而杂家则通众家之意,无先人之见,集各派之长,为“王治”之用。“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隋书·经籍志》里说:“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杂家”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不韦撰《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撰《淮南子》为主要代表,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统一的趋势。汉以前的道家也称杂家,偏重道家与阴阳家的方术,秦以后的杂家应亦称道家。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杂家博采众议,形成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杂家学术思想代表着先秦思想文化发展的最后形态,它不仅仅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与汇集,重要的是在兼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以通贯王治为思想主线,不仅穷究天地变化的规律,而且还阐明祸福存亡的道理,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杂家在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超越于学派之上不受任何学派局限性的限制,“兼容并包”百家学术,融会贯通多种文化,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理论方法,对今人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杂家思想文化对文圣拳武学以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融合百家之术”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文圣拳武学特点以“道”为尊,杂糅其它多元文化,在修炼与功夫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道为尊》:三界内外道为尊,天地玄宗气根本;万法之中焚香首,清静无为虔诚心。道法自然天地人,背道而行埋祸根;天道承负因果律,积德向善光明存[卢飞宏]。文圣拳功夫体系是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主体,吸收了当时中华传统武术思想文化之精髓,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拳理兼容万家,在文化内涵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同一性,充分的体现了“杂家”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圣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武术之一,有完整的哲学理论和文化体系,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影响,其文化几乎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思想文化价值。儒、释、道自汉代开始,它们各以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摄,逐步走向了“三教合一”融合发展的道路。道教祖师王重阳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文圣拳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的精髓,体现文圣拳武学融合道、佛、儒三教共荣共生的思想。碑文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谘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三教合一碑”思想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格局,也彰显了儒释道三家互相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来护国佑民,普度众生的关系。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哲学著作《太极图说》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的产物,他融合《中庸》《易经》及佛道思想,以太极图为框架,论述儒家一系列思想文化范畴,用以阐述宇宙生成的理论。《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最初称“天地自然河图”,亦称“宇宙图”、“宇宙天文图”,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河图、太极图的本质,是中华“龙”的图腾,泛指天上的星象,深藏源自浩瀚宇宙的光芒,而二十八宿就是“龙”原形。文圣拳武学深受太极图文化的影响,以太极阴阳转化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即以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理论,古代导引术与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的思想理论建构地河图络书太极文化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文化内涵。
文圣拳功夫体系由文场与武场两部分组成,文场是内功修炼,即文功,武场是拳架功夫,即武功。武功是文功的基础,旨在练形求法,动作中讲究阴阳转化,刚柔含展,伸筋拔骨,意气力相结合,特点有“似太极,非太极,而胜似太极”之称。在功夫修炼上以文功与武功结合,重视文功修炼,以文促武,以武助文,文到武成。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肇源于早期离卦教义和拳。早期义和拳的演练拳脚、枪棒活动,俗称为“武场”。而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八卦教离卦的影响,又吸收了宗教性的活动内容,形成了“文场”。文场在文圣拳武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文场统领武场,几百年来,文圣拳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经久不衰,传承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场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圣拳文场修炼以道家丹道为根本,同时兼有释家的禅宗修行,道佛双修,融内丹学和禅宗学为一体,三教合一,万法归一。《黄帝内经》:“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八书歌》:“八卦六爻人人有,迷人不省东西走,有人参透内八卦,好过青松九个九。到西北、乾三连,人人有个元妙元,不打坐,不参禅,只用当人密密言,包得紧,藏得严,终敢替祖把道传。到正北,坎中满,苦海滚滚都不浅,扭项回头都是岸,于今修行还不晚。到东北,艮覆碗,来来往往常周转。昼也行,暮也参,真人出去昆仑山,到正东,震仰盂,真人住在双林树,聚一聚,散一散,真人才得出得去。到东南,巽下断,真人住在昆仑殿,绕一绕,变一变,疾如风,快如箭。到正南,离中虚,中间现出夜明珠,策五经,对四书,个个前贤从此出,除内己,人不知,默默无言会天机。到西南,坤六断,真人住在全州观,夜来支上八卦炉,要把真性炼一炼。到正西,兑上缺,真人得了真口诀,套上牛,拉上车,拉在行路去打铁。到中央,戊己土,真人进了神仙府,一二三,三一五,金木不离水火土,常存仁义礼智信,才知生老病死苦,忙中偷闲寻出路,到家先看无生母。”《西游记》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深悟道家、佛家修炼秘诀,对领悟文圣拳文场文化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有助于修炼文圣拳文场文功功夫。文圣拳将“道修真,释参悟,儒修身”寓于一体,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佛道双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地人合一,得自然之化机。修炼的最高境界可成圣、成仙、成佛,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长生不老,已然寿与天齐,超脱一切。文圣拳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特点之长,融百家之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刚中寓柔,恢弘大气,风格独特。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圣拳武学也是“杂家”之学,它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在内的所有一切,特别是两千多年以来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它是博采诸子的会通之学,是吸纳众流的取优之学,是一以贯之的通鉴之学,也是与时俱进的包容兼蓄之学。文圣拳武学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身,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是华夏灿烂文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充分展示了文圣拳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我们应当了解“杂家”优中取优、去门户之见的学术价值,它“兼容并包”百家学术、融会贯通的文化,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理论方法,对现在文圣拳乃至中国武学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文圣拳武学文化发展中,要众采武术门派和拳种功夫之长,吸纳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广吸博纳,融会贯通,包容开放,全面发展,为振兴文圣拳武学夯实坚实基础。
(2022年11月16日,壬寅年,农历十月廿三)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发布于:山东省